亲,欢迎光临多多书院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多多书院 > 其他类型 > 住家保姆 > 第585章 身在局中难自醒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这话让我听了很是诧异,之前段所长总是跟我们说,老干部过来,哪怕住一天那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,也要让他们有宾至如归回到家的感觉。

怎么建桥这么大的事,不去咨询宋老的意见呢?

后来我才知道,所长和老魏两个人,在会议室宣布之前就去跟宋老单独汇报了,结果宋老淡淡的说,这是你们所里自己的事,他不发表意见,也不参与。

老魏那天闷闷不乐估计也是因为这件事,拍马屁拍到马腿上,自然不会开心了。

段所长这次征求意见的范围很广,不光是所有的老干部,当然宋老除外,还有干休所的员工也全部问了一遍,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人都同意。

这个事对大家都有好处,特别是老干部们,觉得这样以后散步更方便了。

有了这个调研结果,段所长信心更足了,有一天他带着老魏拿着资料和申请报告,一大早就兴冲冲的去了局里。

结果回来的时候,两人像霜打的茄子,我一看估计这一趟肯定不顺。

在办公室,老魏发牢骚说,局长竟然说我们这属于闲着没事干了,大兴土木劳民伤财,把所长也是好一顿训,我在旁边好尴尬。

我说是不是找个有份量点的老干部,在中间说道说道,毕竟这个事对老干部们来讲确实是好事,长远来说对干休所也是百利而无一害,但所长自己去说,可能就有政绩工程的嫌疑。

我这一说,老魏一下子惊住了,盯着我看了又看,让我直发毛。

停了一会,老魏说,老夏,平时看你少言寡语的,没想到总能一语中的,我之前真是小看你了。

我心说,你们是身在局中难自醒,我这局外人当然看的透彻一些。

其实我很想提醒一下老魏,那天在会议室,所长不讲让老魏讲,我心里就隐隐有些担心,这个事本来是所长提出来的,现在却事事把老魏推在前面,恐怕有些不妙啊!

要是做好了还好说,做的不好要打板子,说不定老魏要吃苦头的。

但看老魏一脸兴奋的样子,我也不好泼他冷水,而且我左思右想也觉得这个事,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好事,应该不会有什么风险,所以才会从一开始就指点他。

看秋霞盯着自己,老夏又解释了一番,说秋霞,你不要不相信,我那个时候对老魏真没有坏心,是诚心诚意的想帮他。

秋霞笑着说,我没有这个意思,我只是不明白既然是好事,怎么会有板子打老魏?

老夏叹了一口气说,你还年轻,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,木秀于林风必摧之。

段所长这么年轻就当了所长,你以为没有人记恨他吗?

他如果养精蓄锐,没有作为可能还好一些,现在这样搞出大动静,成也招人恨,败更遭人踩。

所以局长才会特意提点说大兴土木这几个字,在体制内,这个词是很容易遭人诟病的。

没想到老夏你情商这么高啊,把局长的话都研究透了,秋霞赞叹道。

老夏一下子红了脸,说那里,那里,这都是我后面才琢磨出来的。

后面老魏是不是去找宋老了?秋霞问了一句。

老夏点点头,叹了一口气说老魏当天晚上就去找了宋老,而且是瞒着段所长去的,他太想做成这件事了。

其实从局里回来之后,段所长已经想通局长的话,准备暂时放下这件事。

结果老魏这去一找,事情又起了变化。

是宋老在中间起了作用?秋霞问道。

老夏点点头说,应该是的,因为第二天局长就打电话下来,让他们重新再提资料上去,工程预算要砍掉三分之一。

宋老不是不管嘛,怎么老魏去一说,宋老又管了?秋霞不明白,问了一句。

这个我也不知道原因,老魏自己可能也不明白,后来喝酒的时候听他说,他晚上去找宋老的时候,宋老一直不做声。

后面他说了一句话,宋老才点头说,这个事我知道了,你回去吧!

什么话呀?

老魏说宋老,你可能来几个月就走了,但有些老干部可能后半辈子都在这里,这条路要走很久很久。

肯定是这句话打动了宋老,秋霞说道,因为她在宋老身边的时间也不短,知道宋老表面看起来严肃,内心其实挺柔软的,有时说话很严厉,但心里却是很关心别人。

老魏这句话应该正好戳到了宋老柔软的一面,这个慈祥的老人啊!秋霞禁不住有些想念他了。

那个时候自己也是经常出错,什么也不懂,但宋老却一直很宽容,他最喜欢的也是自己推着他绕湖散步,难怪那个时候每次走到湖心亭,他都要在那里停很久,原来这个湖心亭还是得益于他才建起来。

老夏,听你的意思,老魏因为做了这件好事反而惹祸了吗?秋霞问道。

算是吧!老夏说到这里有些累了,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。

到底怎么回事?怎么反而段所长最后升上去了,老魏没得到好处,秋霞追问道。

老夏想了想,说建桥这个事,局里最后还是批下来了,但有一部分经费要所里自己掏。

段所长因为老魏去宋老那边没有跟他提前打招呼,心里对老魏还是有些埋怨,再加上局长对这个事从一开始就不是很赞成,碍于宋老的情面才答应下来,心里自然对老魏也是一百个不满意。

当然老魏的初心是为段所长鞍前马后,但到了局长这个层面,段所长也不好再为他出头,特别是私自去求援宋老这个事。

体制内的事,最讲究的就是纪律,这种不打招呼向上反应,不听招呼非要做的人,领导是不会喜欢的。

后来建桥的时候,因为所里面也出了很多钱,其他方面的经费压的很紧张,导致很多人不满,有人就写告状信到局里,说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,大兴土木搞政绩工程,压缩生活开支,不管老干部的死活。

事情闹的很大,桥差点没建成,停工了一段时间,上面还派调查组下来调查。

那个时候宋老已经走了,但也打过电话回来问桥的进展,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建,局里又拨了一部分经费,这才把舆论平息下来。